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作者简介(徐夤)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水》

火性何如水性柔,

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

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

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

二月桃花满眼流。

【中文译文】

火性虽强,但无法与水性的柔软相比,

水从西方流向东方,不知何时才会停止。

不要说水能通达海洋就一定能通达汉江,

即使能解决浮舟问题也会带来更多的翻船之困扰。

湘江与浦江中,沈尧的女儿怨恨交织,

汾河之上,秋天里泛起了汉皇的忧愁。

洪波激起湍流的水流将归向何处,

二月时桃花盛开,美景如诗眼前流转。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水的性质和流动为主题,通过水的柔软与火的炽烈进行对比,表达了水的特性使其可以克服火的困扰,并以其柔软和流动性赋予其无穷的生命力和执着追求。作者描绘了水从西方流向东方的不息之势,表达了水流永不停歇的态势和对生命的坚守。诗中提到火和船的对应,暗指生命中的困难和磨难,即使能解决某个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更多困境,暗示生活中的困顿和无奈。诗中还融入了情感元素,湘江和浦江上女儿的怨恨和汾河的愁思,表达了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最后,通过洪波和湍流的描绘,再结合二月桃花盛开的景象,传达出生命坚韧不拔的力量和美好的希望。整首诗通过对水的描绘和隐喻,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展示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何如桃花归何处满眼能通水性覆舟浮舟火性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