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者朝见后归山

暂随蒲帛谒金銮,萧洒风仪傲汉官。

天马难将朱索绊,海鳌宁觉碧涛宽。

松坛月作尊前伴,竹箧书为教外欢。

神鼎已乾龙虎伏,一条真气出云端。

作者简介(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佑初年前后在世(904年)。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砚,底为之穿。唐末,词场请托公行,仅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五年,(公元八九八年)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记室参军。朱全忠、钱铰交辟均不就。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待文圭以上客礼,故颇为尽力。頵败,事杨行密,终左千牛卫将军。文圭作诗甚多,有登龙集、冥搜集、笔耕词、水缕录、从军藁等集,《新唐书志》仅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

送道者朝见后归山

送道者朝见后归山

暂随蒲帛谒金銮,

萧洒风仪傲汉官。

天马难将朱索绊,

海鳌宁觉碧涛宽。

松坛月作尊前伴,

竹箧书为教外欢。

神鼎已乾龙虎伏,

一条真气出云端。

诗词的中文译文:

暂时跟随御服前往谒见皇帝,

风姿傲然,超然于世俗之上。

天马难以束缚住朱转,

海鳌亦觉得碧波宽广。

在松坛上的月亮作为酒器陪伴,

书在竹箧中,为了外来的欢乐。

神鼎已经炼成,龙虎已经屈服,

一缕真气从云端中升腾而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殷文圭的作品,描写了一位道士离开朝廷回归山林的场景。诗人通过对道士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追求内心自由和超脱的向往和赞美。

首先,诗人以"蒲帛"指代御服,"金銮"指代皇帝,说明道士曾暂时加入朝廷,谒见皇帝。然而,他并不为权势所迷惑,仍然保持着自由、豁达的风仪,超然于一切世俗之上。

诗中描绘了道士离开朝廷后回归山林的自由与舒适。"天马"难以捆绑住朱转,"海鳌"也觉得碧波宽广,表达了道士欣然回归自然之美的心态。"松坛"上的"月"作为酒器陪伴,"竹箧"中的书则代表着对外来的欢乐和知识的拒绝。

最后,诗人描述了道士已经修炼成的"神鼎",预示着他已经获得了超凡的力量,而"真气"在云端中升腾而起,象征着道士已经达到了达人的境地。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道士追求自由和返璞归真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对追求内心真理的向往。全诗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云端碧涛真气汉官松坛神鼎乾龙竹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