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节挽辞

惨淡南宫铩羽翰,空归座席甫能安。

魂收长夜棺寻闭,泪洒残春袖未乾。

老母始甘无禄釜,世人今转薄儒冠。

土中犹动难平恨,月照孤魂桂影丹。

马公节挽辞

《马公节挽辞》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惨淡南宫铩羽翰,

渺茫无望归故难。

魂归长夜寻棺闭,

泪洒残春袖未干。

老母始甘无禄釜,

世人今转薄儒冠。

土中犹动难平恨,

月照孤魂桂影丹。

【中文译文】

凄凉地南宫,羽翰摧毁殆尽,

茫茫无望回归故土艰难。

魂魄归于长夜,寻找棺材合上棺盖,

泪水洒在残余的春天,衣袖上尚未干涸。

年老的母亲初次甘心无禄食,

世人如今转向轻视儒冠。

埋在土中的仍然动荡不安的怨恨,

月光照耀着孤魂,桂树的影子呈现深红。

【诗意和赏析】

《马公节挽辞》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变迁的愤懑。诗词以凄凉的场景描绘了作者的遭遇,南宫的景象象征着失意和落寞。羽翰被摧毁,归乡的道路变得遥远而困难,寓意着作者的辛酸和无望。长夜代表着孤独和寂寞,作者寻找棺材合上棺盖,暗示着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泪水洒在残余的春天,衣袖上尚未干涸,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失落。

诗词中提到了作者的母亲,她初次甘心无禄食,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无私的牺牲。然而,世人如今却转向轻视儒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冷落和对文化价值的轻视,作者对此感到愤懑和失望。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作者的内心痛苦和对命运的不甘。埋在土中的仍然动荡不安的怨恨,月光下孤魂桂树影子呈现深红,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逆境的抗争。

整首诗词以凄凉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失望和对社会的不满,揭示了当时士人的困境和文化的沉寂。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抒发,诗词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回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马公节挽辞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世人长夜儒冠月照惨淡老母残春泪洒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