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几时奉宴瑶台下,何日移荣玉砌前。

染日裁霞深雨露,凌寒送暖占风烟。

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

作者简介(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是唐代沈亚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曾在蓬壶伴众仙,

文章枝叶五云边。

几时奉宴瑶台下,

何日移荣玉砌前。

染日裁霞深雨露,

凌寒送暖占风烟。

应笑强如河畔柳,

逢波逐浪送张骞。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海榴树的赞美,并借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才华的渴望和对名望与荣誉的期盼。作者以自己与众仙共处于蓬壶仙境为开头,将自己的文学才华比作海榴树的枝叶,高耸云端。他希望有一天能在瑶台上享受宴会,并将自己的荣誉移到玉砌之前,即在文坛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声望。

作者运用了一些自然景物的比喻,如"染日裁霞深雨露",形容自己的作品如夕阳染红霞光、深受雨露滋润;"凌寒送暖占风烟",形容自己的作品能在严寒中传递温暖,占据风云之间。这些比喻意味着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和对文学的追求。

最后两句"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则暗含自嘲之意。河畔的柳树柔韧而不倒,逢河水波浪不断地摇摆,送别张骞踏上西域的征程。作者以此比喻自己的作品虽然努力追求,却无法达到张骞般的壮丽和辉煌,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以海榴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和名望的渴望。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诗中展示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并以自嘲的语调突显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整体上,这首诗词运用了优美的描写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理想的追逐与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名望和追寻理想的一种心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文章雨露瑶台河畔枝叶玉砌五云逐浪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