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作者简介(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诗词的中文译文: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计,

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

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

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

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

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

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

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

春耕庶秋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张九龄所写,是根据皇帝的命令,送别去各地采访的使者和来朝的使者。诗中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政府的英明决策。

诗开篇写到三年一次的上谒计划,让各国使者都来到洛阳,展示了大唐的威严和强盛。接着,表达了皇帝对于努力进取的赞赏,并且赏赐的优惠更加丰厚。接下来的几句诗表达了张九龄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赞同,以及改革的决心。

然后,诗中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使者握着竹符回去,人们分别时用木铎作为告别礼物。这种场景体现了大唐朝廷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礼仪。

最后几句诗由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开始,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国家兴盛和人民繁荣的殷切希望。诗的结尾表达了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和期望丰收的祝愿,寄托了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托付。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使者和表达对于国家的支持、期望和祝福,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政府的智慧执政。同时,诗中运用了具象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庄严而又温馨的氛围。整首诗篇章清楚,押韵工整,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国家兴盛的希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万国河洛竹符咸若木铎垂衣力已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