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

弦管丛中画舫行,都人一一贺升平。

飞鸿不识人间事,犹作穷边肠断声。

作者简介(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

《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是吴潜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它以描绘泛舟湖上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繁华与边地困苦的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弦管声、画舫行和贺升平等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泛舟湖上的画面。弦管声在丛中回荡,船只行进于湖面之上,都市居民纷纷前来祝贺升平。然而,飞鸿却不认识人间的喜悦与忧愁,仍在边地徘徊,发出凄凉的鸣叫声。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展现了繁华与贫困、欢乐与悲伤之间的鲜明对照。泛舟湖上的繁华景象与边地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飞鸿的不识人间事与人们的忙碌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生的艰辛,也凸显了作者对边地困境的关切和思考。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湖上的繁华景象和边地的贫困形成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同时,诗人通过飞鸿的形象,暗示了自己对边地困境的感同身受,以及对人间繁华的冷峻觉醒。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美丽又悲凉的画面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词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间繁华与边地困境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陪陈立道中书泛湖二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不识飞鸿人间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