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

锦字亲裁,泪巾偷_,细说旧时。

记笑桃门巷,妆窥宝靥,弄花庭前,香湿罗衣。

几度相随游冶去,任月细风尖犹未归。

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

如今事都过也,但赢得、双鬓成丝。

叹半妆红豆,相思有分,两分青镜,重合难期。

惆怅一春飞絮,梦悠扬教人分付谁。

销魂处,又梨花雨暗,半掩重扉。

作者简介(程垓)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洞庭春色

《洞庭春色》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程垓。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洞庭湖的美景,以及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相思之情。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洞庭春色

锦字亲裁,泪巾偷_,

细说旧时。

记笑桃门巷,

妆窥宝靥,

弄花庭前,

香湿罗衣。

几度相随游冶去,

任月细风尖犹未归。

多少事,

有垂杨眼见,

红烛心知。

如今事都过也,

但赢得、双鬓成丝。

叹半妆红豆,

相思有分,

两分青镜,

重合难期。

惆怅一春飞絮,

梦悠扬教人分付谁。

销魂处,

又梨花雨暗,

半掩重扉。

诗词中的空白部分表示缺失,无法确定具体的字词。

译文:

洞庭湖的春天色彩斑斓,

绣字亲自裁剪,泪巾偷偷擦拭,

细细述说往昔。

记得笑声在桃门巷中回荡,

偷窥娇艳的宝靥,

在花庭前嬉戏,

花香浸湿了罗衣。

几度相随游走游娱,

让月光和轻风尖锐地相伴,却仍未归来。

多少事情,

有垂柳树作证,

红烛心里明了。

如今一切都成为过去,

只能赢得了一头白发。

叹息半妆下的红豆,

相思之情有了一份,

两份相思交织在青色镜子里,

重合变得难以期待。

感到惆怅的是一春飘落的絮语,

梦想在飘荡,让人分不清交付给谁。

销魂之处,

又是梨花下的雨暗,

半掩着沉重的门扉。

诗意和赏析:

《洞庭春色》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春天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相思之情的苦闷之感。诗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诗中通过垂杨、红烛、梨花等形象的运用,凸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和感伤。

诗词的开头以洞庭湖的春天色彩作为背景,以锦字和泪巾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随后,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笑声和美好的时光,描述了桃门巷中的欢笑和宝靥的娇艳。接着,诗人提到了游走游娱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追寻的渴望。

诗词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表示一切都已过去,只能留下白发的痕迹。他叹息着半妆下的红豆,意指相思之情并非一方独自承担,而是两份相思在青色镜子中交织,却很难再次重合。

最后几句诗意深沉,诗人感慨春天飘落的絮语让他惆怅不已,梦想的飘荡不知向谁述说。销魂之处,又是梨花下的雨暗,门扉半掩,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沉重。

整首诗词以洞庭湖的春天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相思之情的苦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通过情景交融和意境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同时,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相随眼见罗衣红烛细说泪巾花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