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作者简介(李峤)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赋》是唐代李峤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对于文学才能的认可和赞美。

中文译文:

继承孙卿子的布义,

登上楚国屈平的高处。

铜台初次下笔,

欢乐与雄壮的乐章并飞。

时而有如凌云之势,

时而听闻掷地之声。

构建具有气势的章法,

没有再用大夫的名字。

诗意:

这首诗以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诗《赋别孟尝君》为背景,通过颂扬屈原的才华和智慧,表达了对文学才能的景仰和推崇。诗人以饱满的情绪和形象描写,展示了屈原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庄严和独特之处。

赏析:

这首诗以屈原为主题,通过对屈原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才能的敬佩和景仰之情。诗中采用了短小而有力的语言,使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而凝练。通过描述铜台初下笔和乐观正飞缨,画面感十分鲜明。同时,诗人以乍有凌云势和时闻掷地声,形象地描绘了屈原作品中那种浩瀚而有力量感的美。最后两句“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表达了诗人对于屈原不拘俗套、独立创作风格的推崇。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才华的赞美,又抒发了自己对于文学才能的向往和敬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登高无复大夫下笔飞缨乐观地声凌云势屈平长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