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

边候失晨夜,骑驿驰中涂。

诏书止穷征,诸将守来驱。

敌微势可料,师竞力无余。

防边未云失,忧怀愧安居。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羌虏忘君恩,

战鼓惊四隅。

边候失晨夜,

骑驿驰中涂。

诏书止穷征,

诸将守来驱。

敌微势可料,

师竞力无余。

防边未云失,

忧怀愧安居。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对于边疆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宁的担忧。诗中提到了羌虏(指北方少数民族)忘记了对君主的恩德,战鼓声震动了边疆的四个角落。边境守军失去了晨夜的警惕,官兵们奔波于中涂之间(中涂指边境之地)。然而,诏书下达停止征战,各将领却守望着敌军的来袭。作者认为敌人的势力微弱,可以预见其行动,但是国家的军力却无余力可用。作者担心边境的防线可能会有所疏漏,对于自己居于安逸的生活感到愧疚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于国家安全和边疆战争的关切之情。他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通过对边疆军事状况的描写,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安全的担心和对边境守军的期望。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自己的思想及行为的反思,对于自己居于平安的生活而感到内疚和不安。

整首诗词运用了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自身责任的思考。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对羌虏和君主、边候和骑驿、敌微势和师竞力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作者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总的来说,《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是苏辙表达对边疆战争和国家安宁的忧虑的一首诗词。通过对具体情境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安全和自身责任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无余战鼓诏书防边忧怀云失微势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