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痴庵柴头陀

太室为衾,大块为枕。

一饭不再餐,一茶不再饮。

脱袍掷笏作百姓,十年悟道保真性。

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室中传祖印。

无求于世长精神,自净其心延寿命。

野狐禅子落邪蹊,唯我痴庵独也正。

向来解后逢痴庵,赠我竹为帚者三。

一扫嗔,二扫贪。

惟有一病扫不得,两痴相值同酸咸。

虽然我更有一帚,建立天地同不朽。

赠痴庵柴头陀

《赠痴庵柴头陀》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痴庵柴头陀的生活和修行状态,表达了对于清心寡欲、追求真实和长寿的赞赏和向往。

译文:

赠给痴庵柴头陀

太室用作被褥,大块作为枕头。

一餐吃完不再进食,一杯茶喝完不再饮用。

脱下官袍,扔掉文戟,成为普通百姓,

十年来领悟道理,保持真实的本性。

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传授祖传的印记。

不追求名利于世间,专心净化内心,延长寿命。

野狐禅子走上邪路,只有我痴庵独行正道。

一直解脱之后遇到痴庵,送给我竹子做扫帚的有三人。

一扫去嗔怒,二扫去贪欲。

唯有一种病无法扫除,两种痴迷相互抵消。

虽然我还有一把扫帚,建立天地,永恒不朽。

诗意和赏析:

《赠痴庵柴头陀》描述了痴庵柴头陀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境界,展现了他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纯净和长寿的精神追求。诗中提到痴庵不再追求物质享受,放弃了官袍和文戟,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用十年时间领悟道理,保持真实的本性,将心灵净化,以延长寿命。相对于野狐禅子走上邪路,痴庵坚持正道,表现出他的坚守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诗中提到赠送竹子做扫帚,象征着痴庵的真诚和纯洁。一扫去嗔怒,二扫去贪欲,显示出他对于修行中痴迷和欲望的排除和超越。尽管还有一把扫帚未能扫除某种病态,但他相信通过坚守正道,能够建立起天地般的永恒存在。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清心寡欲、追求真实和长寿的赞美。痴庵柴头陀作为诗中的主人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成为了作者对于道德修行的楷模。整首诗词展现了宋代文人崇尚清静、追求内心净化的思想风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纷繁世俗的厌倦和对于真实境界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赠痴庵柴头陀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百姓大块太室祖印保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