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贫士七首

龚夬坐何罪,持扇行觅钱。

唐意介之孙,忍饿死空山。

我尝读史册,怅望南渡前。

似兹良亦多,晚辈未可姗。

此责有所归,冠裳天地颠。

祸至崩杞国,彼悔其奚言。

拟咏贫士七首

《拟咏贫士七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以贫穷的士人为主题,表达了对贫困境遇的痛惜和对时局的忧虑。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拟咏贫士七首

龚夬坐何罪,

持扇行觅钱。

唐意介之孙,

忍饿死空山。

我尝读史册,

怅望南渡前。

似兹良亦多,

晚辈未可姗。

此责有所归,

冠裳天地颠。

祸至崩杞国,

彼悔其奚言。

译文:

龚夬坐着有何罪过,

手持扇子四处求财。

唐意介之孙孙,

宁愿饿死在荒山。

我曾读历史书籍,

悲叹着南渡之前。

类似这样的人有很多,

后代还未能幸免。

这种责任有所归属,

即使天地颠倒也无妨。

灾祸降临到崩杞国,

他们悔恨自己当初的言辞。

诗意和赏析:

《拟咏贫士七首》以描述贫穷士人的命运为主题,表达了对贫困者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的龚夬是一个受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生活贫困的士人形象。他不得不持扇四处讨钱,以度日维艰。诗人通过描述他的境遇,表达了对贫困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诗中提到唐意介之孙,暗示了贫穷的士人并非个案,类似的情况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诗人以自己曾经阅读历史书籍为背景,抒发了对南渡前的时局的无奈和失望。这里的南渡指的是南宋的建立,意味着北宋的灭亡,对于崇尚文化的士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责备。他认为这种责任应当由天地承担,即使天地颠倒也无妨。崩杞国的祸患是一种象征,暗示了社会的不正之处。他暗示那些当初对贫穷者不闻不问的人,当灾祸降临时会后悔自己的冷漠。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贫穷士人的生活困境,并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对贫困者遭遇的关切。这首诗以平实的笔触传递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让人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拟咏贫士七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天地饿死史册空山冠裳晚辈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