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仙亭晚饮

落日欲没多云烟,南山暝鸦归北山。

楼台城上半明灭,灯火桥头初往还。

江西八月热犹在,坐中迁客头欲班。

何时解网听归去,黄花白酒疏篱间。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披仙亭晚饮

《披仙亭晚饮》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夕阳渐渐落下,多云烟将它遮掩,

南山上的乌鸦飞回北山。

城楼和台阶上的灯火,时隐时现,

桥头的灯光初次往来。

江西的八月依然炎热,

坐在座中的客人忧心忡忡。

何时才能解脱束缚,倾听归去的声音,

在黄花和白酒之间,放松身心。

诗意:

《披仙亭晚饮》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的景象。诗人苏辙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炎热夏季的感受以及对自由、宁静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夕阳被云烟遮掩、乌鸦归巢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寂寥和凄凉的意境。同时,城楼上的灯火和桥头的灯光的明灭不定,给人一种模糊和不确定的感觉。诗人坐在座中,思绪万千,渴望解脱束缚,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黄花和白酒之间的宁静与放松。

赏析:

《披仙亭晚饮》以苏辙独特的写景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宁静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落日和云烟、南山和北山、明灭的灯火等对立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同时,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通过诗中的客人形象得到了体现。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传达了诗人苏辙对于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追问。

诗中的黄花和白酒象征着宁静和放松,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繁杂的世事和束缚的厌倦,希望能够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净土。整首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自由追求的思考,展现了苏辙独特的艺术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披仙亭晚饮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黄花落日归去白酒桥头灯火犹在明灭云烟往还解网暝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