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早蝉

《早蝉》

月出先照山,

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

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

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

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

日暮槐花里。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早晨山水景象、早蝉鸣叫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愁和思乡之情的思索。月亮升起时,它先照亮山峦,风起时,它也先激起水面上的波澜。与之类似的,早蝉的鸣叫声也先传入闲适的人们的耳中。当闻到早蝉的声音时,忧伤与烦恼也如同蝉鸣一般涌上心头,并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即使在另外一个地方,新蝉的声音依然像往常一样,让人们想起家的蝉声。然而,当晚霞将天边染红时,谁会在槐花的丛中倾听早蝉的声音呢?

赏析:

这首诗以直观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山、水、月以及早蝉的描绘,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诗中间带入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对乡愁的思考,丰富了诗意。诗的结尾巧妙地以反问的形式凸显了主题,使人不禁产生思考和联想。整首诗情绪温婉而含蓄,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乡愁、离别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闲人月出相似衡门动水愁意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