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金山

山南山北江水流,半空金碧随云浮。

我来仍值风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寻苍翠,历尽参差到平地。

万里风来拂骨清,却忆人间如梦寐。

夜深无风月入扉,相对老人如槁枝。

流水与天争入海,共笑此心谁得知。

下山却向中{左氵右霝}望,番忆当时在屏幛。

老母思儿且欲归,回首云峰已天上。

作者简介(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宿金山

诗词:《宿金山》

山南山北江水流,

半空金碧随云浮。

我来仍值风日好,

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寻苍翠,

历尽参差到平地。

万里风来拂骨清,

却忆人间如梦寐。

夜深无风月入扉,

相对老人如槁枝。

流水与天争入海,

共笑此心谁得知。

下山却向中望,

番忆当时在屏帐。

老母思儿且欲归,

回首云峰已天上。

中文译文:

山南山北江水流,

半空金碧随云浮。

我来仍值风日好,

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寻苍翠,

历尽参差到平地。

万里风来拂骨清,

却忆人间如梦寐。

夜深无风月入扉,

相对老人如槁枝。

流水与天争入海,

共笑此心谁得知。

下山却向中望,

番忆当时在屏帐。

老母思儿且欲归,

回首云峰已天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秦观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中描绘了山南山北的江水流动,以及半空中金碧色的云浮动,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作者表示自己来到这里,正逢风和日丽的好时光,虽然已是十月,但仍然没有寒意,犹如晚秋的温暖。

山僧引领客人寻找苍翠的景色,经历了参差不齐的山路,最终到达平地。万里之外的风吹拂着人的骨骼,清爽宜人,但作者却回忆起人间的事物,感觉仿佛是在梦中。

夜深了,没有风,明月进入房间,作者与老人相对而坐,老人像一根枯枝一样。流水与天空争夺进入大海,作者和老人一起笑着,他们的心思有谁能够理解呢?

最后,下山之际,作者却回头向中央远望,回忆起曾经在幕帐之中的种种经历。老母亲思念儿子,希望回家。但当她回首望去,云峰已经在天上,意味着时光流逝,事物易变,人生短暂。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亲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整体氛围温婉宁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宿金山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人间水流参差平地晚秋梦寐山僧引客历尽金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