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直舍对客

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

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

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

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蜕。

一生所未免,饮食与眠睡。

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

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

赖客同门生,旷荡乃不愧。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北京学直舍对客

《北京学直舍对客》是一首宋代晁补之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

在舍内听到鸟儿的叫声,看到竹子的绿色。

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

脱下鞋子放在桌前,手杖当作椅背。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

静静地仰望房梁,回想起与古人的初次相会。

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

有时候与客人一同坐着,十个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

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还因为呼喊而觉醒,自嘲自己的愚昧。

知非慕籧子,事去等蜩蜕。

明白不是在追求名利,事物的变迁像蝉蜕一样。

一生所未免,饮食与眠睡。

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

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

因此更加颓废,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内心。

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

有心思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桥梁反而增加负担。

赖客同门生,旷荡乃不愧。

依赖着客人和同门之情,才能心安理得。

这首诗以一种闲适自得的情境,描述了诗人在北京学直舍对客的场景。诗中描绘了鸟声在檐间回荡、竹子的绿色在户外的景象,以及诗人解下鞋子放在桌前、将手杖当作椅背的动作,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

诗人默然仰望房梁,回忆起与古人的初次相见,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尊崇。与客人坐在一起时,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思考。

诗人自嘲自己的愚昧,认识到名利并非追求的目标,而事物的变迁则像蝉蜕一样不断进行。诗人认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就是吃喝和睡眠,因此内心更加颓废,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满足。

诗中提到有心思和欲望又有何用,搭起桥梁反而增加负担,表达了对于功利的反思。诗人依赖着客人和同门之情,才能感到无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晁补之对于宁静、闲适和内心自在的向往,以及对名利功成名就的冷静反思。通过对客人、古人和自身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于内心真正快乐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北京学直舍对客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竹色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