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伯野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作者简介(杨适)

杨适

杨适,字安道,慈溪(今属余姚大隐)人,人称“大隐先生”,宋代学者、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

送孙伯野

送孙伯野

清议岂徒光四户,

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

太学无人为举幡。

诗词中文译文:

送孙伯野

纯洁的理念岂仅仅是彰显在四个家庭中,

崇高的声音当然已经传到了三个国家。

皇帝的侍从有能力执笔批阅诏令,

而太学却没有人举起旗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时代中人物的背景和角色。诗中的"清议"指的是高尚的思想和精神,"四户"代表朝廷内部,而"三韩"则指外国,表达了该思想的广泛传播。诗人指出,皇宫内黄门官有权力批准国家命令,而太学中却找不到懂得领导和引领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朝代知识分子角色和职责的思考,表达了对时代腐败和社会局势的忧虑。诗人对于清廉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政治和教育领域中的缺失表示担忧,同时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和它传播的力量。这首诗也可理解为对时代的讽刺,诗人意味深长地暗示着当时社会的败坏和对道德价值的遗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孙伯野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清议批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