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寝

读书常厌烦,燕处意坐驰。

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

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

沈忧愁五神,倦刻委四支。

不聊终日堪,况乃久远期。

投书曲肱卧,天游从所之。

是身入华胥,彷佛胜初时。

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

今之隐几者,岂有异子綦。

觉寐须臾闲,良亦休我疲。

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

谁为今日是,二十二年非。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午寝

《午寝》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读书常感到厌倦,

在燕处,我的心思飞驰。

无论是安静还是喧闹,都不适合我,

尘劳破坏了我的天然本性。

我的眼睛昏花,看到了黑暗的花朵,

我的耳朵麻木,听到了喧嚣的鼓声。

沉重的忧愁使我的精神不安,

疲倦使我的四肢无力。

我不能持续整日地享受这种生活,

何况我还渴望远离此地。

我躺在书上,闭目思索,

我的思绪飘游到一个未知之处。

我仿佛置身于华胥之地,

就像初次领略胜利的滋味。

春天的蚕它们在巨大的蚕茧中沉睡,

夏天的蜩它们在干枯的树枝上变形。

如今的隐士们,又有谁能与古人相比?

醒来和入睡只是短暂的休息,

这也是为了让我疲劳得到放松。

我才明白,大觉梦是如此真实,

它是道德的归宿。

今天是谁在这里,

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

诗意和赏析:

《午寝》这首诗词表达了黄庭坚对读书和社会生活的厌倦之情,他在燕处,心思却飞驰,无法专心读书。无论是安静还是喧闹的环境,都对他而言都不适合,尘劳使得他的天性受到损害。诗中描绘了他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的状况,形容了他的感官疲劳。他沉重的忧愁和疲倦使他的精神和四肢都感到不安和无力。

然而,他渴望远离这种状况,寻找一种解脱。他将自己比作投书曲肱卧的姿态,意味着他放下了书本,心思飘游到一个未知之处,与天游相伴。他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华胥之地,感觉胜过初次获得胜利的喜悦。这里描绘了他内心对于自我解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的意象,对比了黄庭坚和古代隐士的境遇。他对今日的隐士充满了疑问和怀疑,认为他们已经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最后,诗人表示觉寐只是短暂的休息,真正的归宿是大觉梦,这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归宿。

整首诗以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体验为线索,描绘了黄庭坚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自我解脱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对于读书厌倦和社会繁忙的抱怨,以及对于内心自由和精神归宿的渴望。整首诗以豪放自然的笔调展现了黄庭坚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活的压抑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午寝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动静厌烦坐驰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