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

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

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

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作者简介(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中文译文: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

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

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

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皇帝在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来到昆明池的情景。诗人称赞了昆明池的美丽和宏伟,以及皇帝在征战之后的享乐。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皇帝的威严和他所赋予的恩宠。

赏析:

诗中描绘了昆明池的美景,以及皇帝在此欣赏和享受的情景。通过对池水清澈、环境幽雅的描写,展示了昆明池的壮丽和皇帝的享乐。诗人通过使用唐代宫廷的象征性词语,如“御杯”和“仙仗”,增强了对皇帝的吟咏和褒奖之情。诗的最后两句“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景仰和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昆明池的描绘,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和敬慕之情,展示了唐代皇帝的权威和享乐。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以及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征战霁色微臣边陲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