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栖栖南越鸟,色丽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红树林。

雕笼悲敛翅,画阁岂关心。

无事能言语,人闻怨恨深。

作者简介(张祜)

张祜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鹦鹉

《鹦鹉》是唐代张祜的一首诗,诗意表达了鹦鹉这种多彩的鸟类在困囿笼中的苦闷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黑暗和不公的怨恨。

诗中描绘了一只栖息在南越地区的鹦鹉,它的羽毛色彩绚丽,但却陷入了思念和沉溺的境地。傍晚时分,它被蔚蓝的云海隔离开,春天来临时,依偎在红树林中。诗中的鹦鹉被限制在雕琢的鸟笼中,它的翅膀被捆绑在一起,无法展翅飞翔。然而,这美丽的画阁之中的主人却对它无所关心。尽管鹦鹉虽然无法与人言语,但是它对人们的怨恨却深深地被人感知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束缚与无奈的感慨。鹦鹉被象征性地描绘成一个无辜受困的生物,诗人通过鹦鹉的形象来抒发自己对世道的不满和苦闷。诗中的画阁主人袖手旁观,对鹦鹉的境遇毫不关心,这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苦难的漠视和无动于衷。最后的两句中,“无事能言语”,强调了鹦鹉无法表达自己的怨恨,而“人闻怨恨深”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对待弱者的不公和冷漠的怨愤。

这首诗通过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自私和冷漠的批评。它反映出了唐代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同时也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无事言语关心雕笼敛翅丽思红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