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感秋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

唯残病与老,一步不相离。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途中感秋

途中感秋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

唯残病与老,一步不相离。

译文:

在旅途中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花果纷纷飘落,岁月的容颜渐渐衰老。

树叶刚开始变黄的那一天,人就开始变白头了。

离别乡国的旅途漫漫,亲朋好友处处辞别。

唯有残病和衰老,一步也不离身。

诗意:

这首诗词表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于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变化的深刻感悟。诗中以秋天到来的景象拉开序幕,节物飘落、年颜变衰,既表示了自然界万物凋零的无常,也暗喻了人生的渐渐衰老和时光的流失。诗人通过描绘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于岁月的痛感和无奈。

赏析:

《途中感秋》是一首具有强烈悲凉意境的诗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人生的变迁来表达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以节物行摇落开头,巧妙地刻画了秋天的景象,并将这一景象与年颜的衰老相对应。接着,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乡国的远行和亲朋的辞别紧密联系,表达了离别与漂泊的痛苦。最后,诗人以“残病与老”作为结尾,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最终所面临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描绘,传达了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主题,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深切忧伤与无奈,给人以深思与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白头黄叶亲朋摇落相离节物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