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恻隐的古诗词(12首)

  • 1 《和益阳赵宰六首》 宋代·廖行之

    底事及幽冥,仁人恻隐情。

    怜渠犹旅骴,为尔返乡城。

    泚颡人应化,分香讼亦平。

    存亡俱惠泽,高义与云横。

  • 2 《玩丹砂》 元代·马钰

    今日常行恻隐心。

    幽微玄妙要人侵。

    双垂云袖舞琼林。

    水里搜寻木上火,火中营养水中金。

    云朋霞友作知音。

  • 3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 宋代·吴潜

    平生惯作牧民官,不作朱幡画戟看。

    惟有寸心存恻隐,谁怜只手补创残。

    树蔬人要畦畦润,种麦农便陇陇乾。

    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谁道叫呼难。

  • 4 《和赵使君喜雨》 宋代·阳枋

    举头日日云如血,遍走群祠腰漫折。

    恻隐存君一念间,造物於人岂终绝。

    天眼豁随公道开,宵人谥此何有哉。

    烦歊陡逐苛条去,甘泽端德意来。

    公心与天同一宇,那是经生分别处。

    佳句催成头上云,仁言散作空中雨。

    开轩对雨卜香秔,铃阁无风还自凉。

    新诗写出天人际,赓歌细与问苍苍。

  • 5 《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 元代·王哲

    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

    慈悲清静亦频观。

    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

    别子休妻为上士,悉捐财色真餐。

    长全五脏得康年。

    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

  • 6 《石竺山二十咏》 宋代·刘克庄

    自饥犹可忍,民饥谁恻隐

    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

  • 7 《浪淘沙·事事少相侵》 元代·王哲

    事事少相侵。

    物物无心。

    固精养气本源深。

    得得仙人添恻隐,猿马牢擒。

    玉树可先临。

    花绽黄金。

    清香窈袅出高岑。

    万道银霞攒簇住,方得嘉

  • 8 《战掉丑奴儿》 元代·马钰

    三冬设粥宜长久,岁岁如然。

    恻隐心坚。

    种下今生真福田。

    不亏贤。

    虽然出了些儿米,获福无边。

    积行功圆。

    定是将来证果仙。

    上青天。

  • 9 《穷兔谣二首》 宋代·司马光

    兔营三窟定何在,棘间堑底高邱巅。

    却行百步方跃入,示免余踪留雪四。

    少年何为无恻隐,解鹰纵犬薰以烟。

    人言兔狡非兔狡,窘急偷生真可怜。

  • 10 《田家》 宋代·司马光

    未塞谊人夺,何言讼赋收。

    皇心虽恻隐,蓬户或焦愁。

    为吏空多禄,无人能此忧,知君坐公府,他日富民侯。

  • 11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代·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辩焉,则谓之《春秋》。

    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辩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

    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辩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

    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

    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

    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久矣。

    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

    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

    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 2 《过津口》 唐代·杜甫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

    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

    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

* 关于恻隐的诗词 描写恻隐的诗词 带有恻隐的诗词 包含恻隐的古诗词(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