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寺

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遯,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

作者简介(曾巩)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招隐寺

《招隐寺》是宋代文人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径入松下,

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

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遯,

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

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

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

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

流水鸣溅溅。

诗意:

《招隐寺》描绘了诗人曾巩登山寻幽的情景,他走过一条小径进入松树林,两座山峰挡在马前横亘。他攀爬着绿色的岩石台阶,飞步到达苍崖之巅。诗人想起过去有人选择在这样的幽静之地隐居,那些人手弹着朱丝琴弦。他自己也想象成为这样一轮明亮的月亮,独自吟唱山中的泉水之音。这种乐趣并非外物所能带来,诗人问自己是否愿意受世俗的纷扰所缠绕。他宣称自己本性喜欢自由散漫,而在这里,他更加心满意足。他特别钟情于那最隐蔽的地方,那里的流水悠然而鸣溅。

赏析:

这首诗词以幽静的山水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散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离尘世的向往。诗人通过与过去隐居的人相对照,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认同和追求,同时也对世俗纷扰的拒绝。诗末的流水鸣溅溅,象征了自然的活力和诗人内心的宁静,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描绘诗人的行走和想象,展示了对自由、宁静和内心追求的渴望。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和自我陶醉,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给人以静谧、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情感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招隐寺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流水溅溅飞步攀缘中泉怡然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