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天无云

杳杳复苍然,无云日暮天。

象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

渐吐星河色,遥生水木烟。

从容难附丽,顾步欲澄鲜。

但见收三素,何能测上玄。

应非暂呈瑞,不许出山川。

作者简介(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日暮天无云

《日暮天无云》

杳杳复苍然,

无云日暮天。

象分青气外,

景尽赤霄前。

渐吐星河色,

遥生水木烟。

从容难附丽,

顾步欲澄鲜。

但见收三素,

何能测上玄。

应非暂呈瑞,

不许出山川。

译文:

天空渐渐昏暗,

宛如青烟笼罩。

天空中看不到一丝云彩,

太阳正在天边西下。

逐渐散发星光和河流的色彩,

远处浮现出水木烟雾的景色。

这景象平静而不华丽,

眼前景色渐渐变得清明。

只看到沉浸在三种素色中,

怎能理解其中的玄妙。

这并非是短暂的吉兆,

也不会出现在山川之间。

诗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日暮时分没有云的景象。作者用象征性的语言,描述了天空的变化。天空逐渐变得杳杳无边,苍然寂静,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正在天边西下。然后,作者转向描绘天空中星光和河流色彩的变化,远处水木烟雾的景色。诗中画面平静而朴素,但又蕴含着深远的玄妙之意。最后,作者告诫人们,这并非是什么短暂的吉兆,也无法通过山川物象来解释其中的奥妙。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神秘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天空的变化来象征生活的变幻。诗中简单的景物描写和抽象的思考共同构成了深邃而含蓄的意境。作者通过抒发对景象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玄妙之处的追求。整首诗读来平静深远,给人一种静心思考的空灵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日暮何能山川杳杳不许星河澄鲜水木赤霄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