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行

少年血气暗消磨,盎盎阳春保大和。

已放杏花风味短,未酸梅子典刑多。

一官满去鱼无饵,万里归来燕有窠。

但愿时平蚕麦好,免教人问蜀如何。

作者简介(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岸行

《岸行》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少年血气暗消磨,

盎盎阳春保大和。

已放杏花风味短,

未酸梅子典刑多。

一官满去鱼无饵,

万里归来燕有窠。

但愿时平蚕麦好,

免教人问蜀如何。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少年血气的消磨和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杏花和梅子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主题。诗人还通过描绘官场的残酷和艰辛,以及对安定时局和农业丰收的期盼,展现了对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祝愿。

赏析:

1. "少年血气暗消磨,盎盎阳春保大和":诗人以少年的血气暗淡和阳春的盎然保持为开篇,反映了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2. "已放杏花风味短,未酸梅子典刑多":杏花的风味短暂,象征着美好的时光易逝;梅子还未酸涩就被用于典刑,体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3. "一官满去鱼无饵,万里归来燕有窠":描绘了官场的险恶和无情,一旦官位满了就无法再得到供养,而万里归来的燕子却有了窝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4. "但愿时平蚕麦好,免教人问蜀如何":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安定的期望,希望蚕桑兴旺、农田丰收,以免人们陷入苦难之中。"问蜀如何"则暗示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希望国家能够太平安定。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的思考,透过对自然景物和官场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岸行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归来少年风味消磨杏花但愿血气大和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