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作者简介(杨炯)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唐朝时,我与郑雠在校内省院远眺思念故乡和朋友。

铜门刚刚打开,石馆刚刚开始沉思钻研。

雾中游弋的字句如同千金般珍贵,云中飘飞的笺纸彩虹般绚烂。

楼台横跨紫微斗数的顶峰,城阙俯瞰青田之乡。

温暄的春风穿过瑶池佳阁,回到玉宇前,使万物复苏。

霞光中的文字渐渐隐没于落日的余晖,风景逐渐沉默归于烟雾中。

我心中更加思索与交流的时间和地点减少了,四面的山川也呈现出遥远的景象。

颓峰之上我们共同品味文学,流水之间我们共同听闻琴弦的悠扬。

虽然我喜悦于接受白雪的滋润,但我仍然懊恼于与故乡隔绝了。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友之情,以及在校内省院观景时的心境。诗中通过描绘景物,如铜门、石馆、飞云、楼台、城阙等,展示了艺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诗人以丰富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情的久盼。诗人在思亲思友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和音乐的愉悦,并同时表达了对与家乡疏离的遗憾之情。

赏析:

诗人通过婉转的语言,以瑰丽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情感的交融,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诗中描绘的景物既有宏伟壮丽的楼台城阙,又有细腻柔和的雾气云景,烘托出欢乐的离愁之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友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感的痛苦。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同时,诗中融入了一些意境与禅理,使诗词更加富有内涵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城阙楼台紫极玉宇铜门石馆千金字暄入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