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二首

日密畏前境,渊明欣故园。

那知饭不赐,所喜菊犹存。

亦有床座好,但无车马喧。

谁为吾侍者,稚子候柴门。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怀古二首

诗词:《怀古二首》

日密畏前境,

渊明欣故园。

那知饭不赐,

所喜菊犹存。

亦有床座好,

但无车马喧。

谁为吾侍者,

稚子候柴门。

中文译文:

阳光渐渐隐没,我担心前途的未知,

但我依然心怀喜悦,因为我思念故乡。

然而我没料到,食物不再供给,

仅有的喜悦,是花园中依然开放的菊花。

我拥有舒适的床榻,

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繁忙。

谁会成为我的侍从呢?

只有孩子在柴门前等待。

诗意:

《怀古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怀旧之情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挣扎和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观察到日子一天天过去,感到未来的前景变得渺茫,不安和恐惧充斥心头。然而,他仍然心怀喜悦,因为他思念着故乡,思念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诗中提到食物的匮乏,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困顿和对生活的不满。然而,作者仅存的喜悦是那些依然开放的菊花,这象征着美好和希望的存在。

在物质条件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作者却感到缺乏车马喧嚣的繁忙和热闹,这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助手的期待,他希望有人能够陪伴自己,孩子在柴门前等待,暗示了作者对于生活更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赏析:

《怀古二首》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物质生活的反思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展现了人们对于过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词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珍惜。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怀古二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故园稚子柴门犹存车马侍者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