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夜境

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

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

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

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夜境

《池上夜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晴空星月落池塘,

澄鲜净绿表里光。

露簟清莹迎夜滑,

风襟潇洒先秋凉。

无人惊处野禽下,

新睡觉时幽草香。

但问尘埃能去否,

濯缨何必向沧浪。

译文:

晴朗的天空中,星月倒映在池塘中,

清澈明亮的绿色光芒在水面上闪烁。

夜露洁净,凉爽的风吹过席子,

风衣飘逸,预示着初秋的凉意。

在无人惊扰的地方,野禽安静地栖息,

草地上弥漫着新睡觉时的幽香。

只不过问尘埃是否能够消散,

为何仍要向着沧浪汀洗涤缨带。

诗意:

《池上夜境》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景色。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夜空中星月的倒影,以及清澈的池塘和绿色的光芒。夜露洁净,风衣飘逸,预示着初秋的来临。诗中还描述了宁静的草地上野禽安详地栖息,以及新睡觉时草地上散发的幽香。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他在静谧的夜境中思索尘埃是否能够远离,以及为何要向着沧浪汀洗涤缨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美景,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夜空中的星月倒映在池塘中,展现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氛围。清澈的池塘和绿色的光芒给人以纯净和生机的感觉。夜露洁净,风衣飘逸,表达了初秋的凉意和自然的变幻。诗中的野禽安静地栖息,草地上散发着幽香,给人以宁静和宜人的感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尘埃是指世俗纷扰,诗人思考人是否可以超脱尘埃的束缚。而"濯缨何必向沧浪"则是诗人表达了不必向世间的喧嚣和浮华追逐,而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洁。

整体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夜境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它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引导人们反思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高尚的生活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晴空池塘睡觉表里星月潇洒澄鲜野禽草香秋凉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