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庵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

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韬光庵

《韬光庵》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隐居的禅师的境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悟得师禅隐此林,

领悟到师傅的禅修法门,隐居在这片深林之中,

谩传难下碧天吟。

虽然有心吟咏碧蓝的天空,却难以将其传诵出来。

巢沟坞上人无迹,

在山间的沟壑和小屋里,人们无迹可寻,

云月堂前树有阴。

只有云月堂前的树木投下阴影。

家弃蜀乡年岁远,

离开了故乡蜀地,年岁已经漫长,

身潜洛寺屋庐深。

身心潜心修行于洛寺的房舍之中。

死生托得香山去,

无论生死,都希望能托付于香山,

可遂西来一片心。

可以实现前往西方之心愿。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隐居的禅师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愿望。禅修的境地被描述为隐秘而神秘的所在,禅师在深山林中悟得禅修的法门,但他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传达给他人。诗中提到的巢沟坞和云月堂,以及洛寺的房舍,都是禅修的场所,暗示着禅师将自己的生活完全投入到修行之中。

作者通过描述离开故乡和投身禅修生活的背景,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和尘世生活的厌倦和放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最后两句以香山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于超凡境界的追求,希望借助禅修能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以及对于内心宁静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韬光庵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死生无迹一片心年岁上人身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