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意:诗中第一首描绘了作者逃避群盗的经历和躲避十年的艰辛,但他并未达成远赴南国的愿望,而是决定前往西川。第二首写出作者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他虽然拥有物质,但内心却空虚无依。第三首展现了作者对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忧虑,并表达了对妻子和家庭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平淡而真实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遭遇和心境。诗中使用了大量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如“长林偃风色”、“马衔青草嘶”等,给人一种静谧和舒适的感觉。通过对物役水虚照和魂伤山寂然的形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战乱的看法和对家庭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坚定不移的追求理想和真善美的信念。尽管诗中充满了忧虑和苦闷,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妻子孩子的形象,给人以希望和慰藉。

中文译文: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汩汩:汩汩流动的样子,形容躲避群盗的经历。

悠悠:长久。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不成:未达到愿望。

向南国:指朝廷所在地,指向南行。

往西川:指向西行,指蜀地。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物役:物品和征役。

水虚照:水晶一样透明的山泉。

魂伤:心灵受伤。

寂然:寂静。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倚著:倚靠,指依靠。

尽:充满。

室:家人。

畏:害怕。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偃风:静止的风。

回复:恢复。

意犹迷:思绪还在迷茫中。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裛:内衣。

翠微润:绿色细小润泽。

衔:衣摆。

狖鼯:指狐狸和松鼠。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栈:山中悬挂的通行道。

避石:避开岩石。

溪:小河。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干戈:兵器。

飘飘:漂泊。

愧:羞愧。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递隐:递隐递现。

人烟:指有人居住的迹象。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仆夫:仆人。

穿竹语:从竹林中传来声音。

稚子:儿子。

入云呼:站在高处向云中呼喊声。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魑魅:神话中的妖怪。

抨弓:射箭。

狖鼯:指狐狸和松鼠。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真供:表示真正的。

慰:安慰。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不成畏途群盗复作尽室物役寂然魂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