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作者简介(李光)

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光。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水调歌头

致道水调歌头,

呈子我、行简兵气暗吴楚,

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

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

北望中原板荡,

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

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

考三皇。

兰亭胜处,

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

时泛扁舟一叶,

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

何事返南荒。

诗词的中文译文:

水调歌头

向着水的调子唱首歌,

献给子我,行简的兵气暗藏在吴楚之地,

江汉长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居其中,

举杯祭奠严光。

南方顾盼豺狼吞噬,

北望中原波澜壮阔,

高昂颈项寻觅苍穹。

归去向宾友道别,

旅途中充满风霜的历程。

关闭柴门,透视千载,

考古三皇。

兰亭仍是胜地,

依旧有流水环绕修竹。

旁边有千顷湖光,

时而泛起扁舟一叶,

豪迈地吟唱水云之乡。

寄语骑鲸的客人,

何事要返回南荒之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水调歌头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经历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诗人向水调子唱歌,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独特理解。行简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描述了战乱频繁的时代氛围以及江汉地区长期的动荡和凄凉。

接下来,诗人回忆当年英雄豪杰的安居之地,并举杯向已逝的严光致敬,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敬意。

然后,诗人转向时局,南方被豺狼吞噬,北方中原波澜壮阔,诗人矫首远望,探寻天空的信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接着,诗人宣告归去,向宾友告别,踏上旅途,经历了风霜的洗礼。闭上柴门,透视千年的历史,考古三皇,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传统文明的思索。

最后两句表现了兰亭仍然是美景所在,流水依旧环绕修竹,湖光广袤,扁舟时而泛起,诗人豪迈地吟唱着水云之乡的景致。最后一句则寄语骑鲸的客人,希望他能够回到南荒之地,探索更多的奇迹和故事。

这首诗词通过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历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展示了对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关注。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通过水调歌头的形式,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历史相融合,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整首诗以豪迈激昂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坚守,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凄凉安在兵气呈子吞噬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