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巃寺

披榛得深径,漾楫过阴壑。

岩开双牖户,石立四壁落。

斓斑旁累丸,空洞中悬橐。

谁於昆仑腹,施此混沌鉴。

潜称蛟鼋宫,炊搆佛祖阁,世无探穴公,造化终冥漠。

作者简介(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岩巃寺

《岩巃寺》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弥逊。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隐蔽的岩洞寺庙。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披榛得深径,

漾楫过阴壑。

岩开双牖户,

石立四壁落。

斓斑旁累丸,

空洞中悬橐。

谁於昆仑腹,

施此混沌鉴。

潜称蛟鼋宫,

炊搆佛祖阁,

世无探穴公,

造化终冥漠。

译文:

穿越茂密的灌木藤蔓,找到一条深邃的小径,

划动小舟穿过幽暗的峡谷。

岩石上开有双扇窗户,

四壁上有石雕嵌落。

斑驳的花纹装饰着周围的石头,

洞穴中悬挂着一个空的藤篓。

是谁在昆仑山的腹地,

建造了这个神秘的洞穴?

它悄然自称为蛟鼋的宫殿,

洞穴中还有供奉佛祖的阁楼。

世间并无人来探索这个洞穴的奥秘,

宇宙的奥妙注定是冥冥之中。

诗意与赏析:

《岩巃寺》通过描绘一个被茂密的植物掩盖、隐藏在幽暗峡谷中的岩洞寺庙,展现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诗人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描述了岩洞的景象,如开有双扇窗户的岩石、雕刻花纹斑驳的石头等。这些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岩洞的古朴和神秘之处。

诗中提到的「混沌鉴」表明这个岩洞寺庙的存在不同寻常,它似乎是一个承载着宇宙奥秘的存在。诗人形容这个洞穴自称为「蛟鼋宫」,将其与神话中的神兽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思议之处。

诗末的几句表达了对这个岩洞寺庙的探索者的缺失和世间无人能够完全理解宇宙的奥秘的思考。它让人们感受到人类对于造化奥妙的无知和渺小,以及宇宙中存在的无尽奥秘和未知。整首诗以隐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神秘而超然的景象,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岩巃寺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造化四壁混沌斓斑空洞阴壑累丸悬橐潜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