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

相逢华发两星星,旧事邯郸一梦惊。

舌底雌黄谙世味,眼中青白见交情。

馀杯更觅论文具,好树休啼唤客声。

后夜扁舟苕霅路,增输寒月一溪横。

作者简介(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

《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两颗星星相遇在华发之间,

邯郸的往事如一场惊梦。

舌底尝到了人情世故的苦涩,

眼中见到了友情的纯洁和淡然。

喝尽余杯,寻觅文具继续讨论,

好树停止啼唤,邀请客人言声。

深夜里,扁舟行驶在苕溪的道路上,

寒冷的月亮横亘在一条小溪之上。

诗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王彦声离去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星星、邯郸、舌底的雌黄、眼中的青白、馀杯、论文具、好树、啼唤、扁舟、苕霅路和寒月等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诗人与王彦声的离别场景。诗人通过对星星、邯郸、舌底的雌黄、眼中的青白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曾经的往事和友情的怀念之情。诗中的馀杯、论文具、好树、啼唤、扁舟、苕霅路和寒月等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递了离别时的情感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诗词更加生动而深入人心。这首诗词在揭示人情世故和朋友情谊的同时,也呈现了自然景物和离别的寂寥之美,给人以思考与感悟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王彦声归苕溪二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相逢星星世味扁舟旧事交情雌黄文具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