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

云涛一苇意雄夸,惯与滩头雁聚沙。

年后腊前梅唤客,山南水北竹为家。

蓬蒿影里开三径,笳鼓声中听两衙。

去住了无忻厌赏,暮年心迹晚林鸦。

作者简介(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山水之间的心境和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

云涛一苇意雄夸,

惯与滩头雁聚沙。

年后腊前梅唤客,

山南水北竹为家。

蓬蒿影里开三径,

笳鼓声中听两衙。

去住了无忻厌赏,

暮年心迹晚林鸦。

译文:

在南山之间送行的时候,以琴声表达我的豪情壮志,

习惯与滩头的雁一起聚集在沙滩上。

年末冬初梅花吸引着游客,

山南水北的竹林成为我的家园。

蓬蒿的影子中开着三条小径,

笳鼓声中听到两座府衙的喧哗。

无论离开还是停留,我都无法厌倦欣赏这美景,

晚年时我的心境和行迹如同林中的乌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游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在南山之间送行,以琴声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展示了他的自信和才华。他习惯与滩头的雁一起聚集在沙滩上,显示了他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诗中提到年末冬初,梅花吸引着游客,表明诗人游历的时间和季节。他将山南水北的竹林作为自己的家园,显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依恋。

诗人提到蓬蒿影中开三径,笳鼓声中听两座府衙,这些景象给人以闲适和宁静的感觉。他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欣赏,无论是离开还是停留,都无法厌倦这样的赏心乐事。

最后,诗人用晚年心境和行迹来比喻林中的乌鸦,暗示了自己逐渐迈入了暮年。这种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使整首诗词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离别之意。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通过山水间的游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同时,暗含了对光阴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给人以深沉的感慨和启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二首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鼓声蓬蒿三径聚沙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