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

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

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

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

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

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

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

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

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

作者简介(李适)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节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拜尚书令,改封鲁王、雍王。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乱,但叛乱中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李适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

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

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

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

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

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

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

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

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

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

中文译文:

绚丽的年岁开启喜庆的节日,春景勃发盛世。

天地已经显露着太平的繁盛,烟景中蕴含着浓郁的气息。

浅薄的美德愿承受玄奥的恩赐,欢乐成就思考治理的人。

殿前摆列着钟鼓,宽敞的大殿中邀请群臣。

八卦跟随着舞蹈的意境,五音转换成了新的曲调。

并非只在咸池演奏,大众一同感受南风的温暖。

正式的宴会崇尚的是礼仪,浸透的欢乐情感必然平等。

和谐、宽容就在这里,在万国中都希望能友好相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适在唐代中春麟德殿会百僚时创作的,描绘了春天的盛景和庆典的氛围。诗词以春天的美好为背景,表达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和人民对幸福和和谐的向往。通过描述皇宫中的盛大庆典和欢乐的场景,展现了帝王的睿智和治国才能,强调了礼仪和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如“物华当仲春”、“烟景含氤氲”等,以及八卦和五音等象征性的元素,增加了诗词的神秘感和艺术感。整首诗词寓意深远,既表现了唐代盛世的景象,又表达了对和平、和谐、友好关系的向往。

这首诗词展现了李适丰富的想象力和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流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的描写和象征的运用,将美好的愿景传递给读者,使人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佳节乾坤烟景群臣氤氲钟鼓前庭仲春昭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