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作者简介(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节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拜尚书令,改封鲁王、雍王。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乱,但叛乱中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李适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这首诗是李适创作于唐代的《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诗意在于描绘诗人拜访章敬寺的景象,抒发对佛教清净和修行的向往之情。
译文为:
诚挚地邀请远郊的皇室,长道延伸至重要的城邦。
在初秋的宴会上,驾车而来寻访禅宗的道理。
曾听闻大仙的教诲,清净宗派弘扬无生之理。
七样物质并非珍宝,万般行动才是首要追求。
名相早已寂静,繁华又有何荣耀之处。
秋天的金风微微凉爽,远处的山烟凝结成翠绿之晶。
松树园中静谧的苔色,竹房内深邃的钟声。
这片幽静的境地真正地宁静,道相比外界的事物轻盈。
明悟并非言说之事,内心深藏的感悟会空灵又充满情意。
这首诗运用了寥寥数语描绘了一个宁静、深思熟虑的境地,表达了对禅宗的倾慕和对尘世的淡漠。诗中采用了简练而凝炼的表达方式,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刻的内涵。通过金风、烟雾、松树等景物的描绘,与禅宗的修行理念相互呼应,使诗意更加深远。整首诗既有禅宗的宁静与超脱,又带有人世间的情感和思绪,展现了李适对于追求心灵境界和世间事物的思考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