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节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拜尚书令,改封鲁王、雍王。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乱,但叛乱中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李适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是唐代李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竹,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译文:
重阳节的阳光明媚,在连续的秋雨过后,万物焕发新的生机。
清秋时节,黄叶飘落,菊花散放在金色的池潭上。
丰收的季节,百姓工作快乐如意。
欢乐的心情传遍了远近,各种社会阶层的人们同乘一辆车书,共同分享了这个喜庆的时刻。
和睦相处自然而然,如此良辰宜进行宴会。
丝竹琴弦奏起铿锵之音,聚集在一起的群贤们身着华丽的礼服。
这种欢乐是无法止于一时的,这份诚意能够长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重阳节的喜庆与团聚的氛围。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象征着秋天的丰收和祈福。诗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人们欢度节日、共享喜悦的心情。作者还通过描述各阶层的人们共同参与宴会并享受音乐的场景,表达了社会和睦与团结的意愿。
整首诗篇运用了自然景物掩映交融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清新和喜庆,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的场景。同时,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期望,希望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分享快乐。
这首诗词以华丽的辞藻、押韵的词句描述了重阳节的欢乐氛围,并通过逼真的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喜庆和和谐的环境之中。它展示了李适细腻的情感和对社会和家园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以及社会团结和谐的关注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