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爽气肃时令,早衣闻朔鸿。

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

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

芳尊满衢室,繁吹凝烟空。

惠合信吾道,保和惟尔同。

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

作者简介(李适)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节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拜尚书令,改封鲁王、雍王。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乱,但叛乱中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李适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爽气肃时令,早衣闻朔鸿。

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

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

芳尊满衢室,繁吹凝烟空。

惠合信吾道,保和惟尔同。

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

中文译文:

丰收的年景多么值得庆祝,在这九日之际表达我的思念。

清凉的气息弥漫在季节中,一早穿上衣服即可闻到北方迁徙的鸿雁呢喃。

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所有的物品都在欢欣年景的丰盈中。

潭水在傍晚变得明亮清澈,芬芳的菊花在花丛中绽放。

芳酒倾满了大街小巷的家庭,繁花的香气凝结成了缭绕的烟雾。

恩泽与信仰融合,保持和谐才能与你同行。

真诚推行至幽微处,天下期待着公正的实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适的作品,描述了丰收季节的喜悦和对团圆和美好的期望。诗中通过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既有对丰收的喜悦的描绘,又有对美好节日的庆祝以及对和谐与公正的期待。

首先,诗中描绘了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爽气肃时令,早衣闻朔鸿,表达了天气开始凉爽、秋意渐浓的感受,早上一早穿上衣服便能听到途经南方的北飞的鸿雁的鸣叫声。这一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秋天即将到来的氛围。

其次,诗中描绘了重阳节的喜庆景象。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诗句“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表达了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人们可以享受到丰收年景的喜悦,庆祝丰收季节带来的丰盈和幸福。

接着,诗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暮潭在傍晚变得明亮清澈,芬芳的菊花绽放在丛中,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人们感受到秋天带来的美丽和生机。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和谐与公正的期待。诗句“惠合信吾道,保和惟尔同。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通过对“惠合”、“信”、“推诚”等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向往和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真心合作,共同追求至高的理想境界。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庆祝节日和表达对和谐公正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丰收和幸福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和谐与公正的追求。同时,诗句简洁明快,意义深远,给人以美好的心境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多诗词分类

佳节皎洁时令推诚合信早衣天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