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作者简介(李适)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节郡王,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拜尚书令,改封鲁王、雍王。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乱,但叛乱中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李适放弃了以往的观念。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是唐代李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阳日中外同欢,

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炎节在重九,

物华新雨余。

清秋黄叶下,

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

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

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

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生,

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

此诚期永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外界和内部的人们都在这一天欢庆,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以此向众多官员们展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壮丽景象,展示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团聚之情。首先,诗中提到了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新雨之后仍然保留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接着,诗人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清秋时节,落叶如金,菊花刚开,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接下来,诗人表达了万物皆有成熟的喜悦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对自己的努力成果的欣喜。人们的心情舒畅,遥远相隔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无论身份地位的不同,都同在一辆车上,共同书写这幸福的时光。然后,诗人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团结,使得社会更加美好。最后,诗人以锵锵之音来形容宴会上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的盛装和华丽的衣裳彰显了庆典的盛况。诗人表示这样的快乐是无法尽情享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份真诚和团结的期望,希望这样的美好时刻能够永远保持。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重阳节的欢庆氛围和人们的团聚,以及对和睦、团结和美好时刻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使得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重九遐迩殊俗锵锵欢心实行永孚至化敦睦乐匪诚期